文化建设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计。2023年10月,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“习近平文化思想”,表明我们党的文化自觉、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。新时代,从文化主体性的自觉、文化自信、新的文化使命三个要素来洞悉习近平文化思想,有助于提升文化自觉,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立得住、站得稳、行得远,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思想伟力。
深刻领悟文化主体性自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立得住”的基本条件。在“文明蒙层”时期,曾有“古今中西之争”,这容易陷入否定自身传统、照搬西方文化的困境,当时有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完全模仿西方的主张。历史充分证明,一味否定自己的文化或者完全照搬西方文化的道路根本就走不通。这时,中国共产党诞生。中国共产党是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,自成立之日起,中国共产党就坚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,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,确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。正如毛泽东所言“自从学会了马克思主义,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”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走来的,是基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延续来的,它之所以与其他国家不同,之所以能够充满持久生命力,关键就在于“两个结合”。尤其是“第二个结合”,是文化主体性自觉的生动体现,它以马克思主义为“魂”,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“根”,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,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。进入新时代,要增强文化主体性的自觉,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,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,坚持“两个结合”。
深刻领悟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站得稳”的坚实支撑。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“第四个自信”。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,并且发展壮大,这就是我们自信的底气。北京冬奥会上,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智慧,投射出中国人的生命观、价值观和宇宙观,火炬“飞扬”源自“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”的哲学理念,五环“破冰而出”反映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……这充分体现我国深层次的文化自信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。近年来,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外民众中的认同不断上升。据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调查显示,2022年海外民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个人、国家和全球治理方面积极意义的认可度分别达66%、68%和69%。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,新华社通过谷歌搜索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英文表述的网页生成数量为37901个,平均每日新生成104个,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38倍……可见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活力,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。
深刻领悟新的文化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行得远”的必然要求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,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必须肩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,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命脉的重要举措。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,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。赓续中华文脉,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,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我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遗存,由于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,全社会点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大引擎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、创造力、影响力不断增强。近年来,我国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,通过艺术创作、科技运用、视听化表达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,助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大地上的遗产、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。将《千里江山图》创新转为灵性舞蹈的《只此青绿》,引发全社会观展热潮,唤醒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记忆。因此,要想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,就需要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,坚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。